百书楼 > 穿越骑士 > 第251章 迈进家门

第251章 迈进家门


顺着丁字街道往西迈步,道路笔直,路面整洁。两旁房舍均为红砖建筑,青瓦屋顶。当然,也有部分为比较高级的水泥楼板。

  周围建筑物多为平房,只有路北尽头的协和医院以及厂区家属楼,是五层的高楼。

  岔路口处,通体绿色的报刊亭十分醒目。在这色彩单调的隆冬之际,增添了一份绿色视觉。

  路过古老的烟酒商铺处,一股特有的新制商品气味,立时侵入鼻腔。那种气味一时让人难以猜透,不知是不是传统布鞋的黑胶底,或是长方形的暖水袋所散发出来的独有气味。

  一位妇女,手拎用细麻绳和草纸打包好的糕点,从商铺内高高兴兴地走了出来。而她另外一只手,还攥着一把零钱,正往衣服兜里塞着。由此可见,她的家庭条件比较不错。

  这种糕点,是我小时候的最爱,能吃上一块儿就如同过年一样。

  这时,有拿着酱油瓶子的小朋友,独自前来打酱油。这种重复使用的绿色酱油瓶子,实际上就是人们喝剩下的啤酒瓶。而这样一瓶酱油,只用两分钱就能打满。

  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,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······

  不要笑,这时候的一分钱,是一种巨大的财富。

  小时候,我经常打一分钱的酱油,然后勾兑上半瓶子的水。这样,我就赚到了一分钱。呵呵!

  每次母亲做饭时,我都期盼她能把酱油一下都倒入锅中。

  而母亲也经常抱怨。

  “这小卖部的酱油质量,真是越来越差劲!”

  听这话时,我大气都不敢喘。哈哈!

  这个商店是县城内最大的商店,由于离着比较远,我小时候不经常过来。但是,这儿的货品比较全,一些其他小卖部买不到的东西,这里都能买得到。

  往前走,是两家老款服装店。除了贩卖服装,还承接衣料的缝补和毛衣的编织以及被褥的制作。

  站于门外观望,除了墙壁上悬挂的清一色的老款衣服之外,还有几条牛仔裤很是时髦。此时,谁要是买上一条穿在身上,那一定是整条街上最最拉轰的仔!

  “小伙子!买条牛仔裤吧!刚到的货!南方很时兴嗒!”

  打扮时尚的老板娘冲我搭话道。

  我扬起嘴角回之一笑,抬腿迈步。

  老板娘赶紧补充道:“哎!别走啊!买不买进来看看呐!有优惠!”

  继续走,是一家理发馆!

  金红理发馆!

  一张白底黑字的木板,便是理发馆的招牌。

  隔着带有窗花的玻璃窗向内望去,一位美女老板正在使用老款插线电推子,给顾客修理着寸头。而旁边的一排木头长椅上,坐满了等待理发的人们。他们有的聊着闲天,有的翻看着美发杂志。

  我仔细地端详着老板金红的面容,原来她年轻的时候长得这么漂亮。她曾给我剪过最帅气的头型,搞得班里的同学们都十分羡慕我。当然!我的妻子最是欣赏我。

  再往前走,马路对面是一家照相馆。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,便诞生于此。

  此时,店内老板正握着海鸥牌照相机,撅着屁股,微调着角度,给顾客拍着艺术照。由于物资还是短缺,所以人们穿的衣服基本都是照相馆里免费准备的。

  一直再往前走,有几家猪肉摊位,以及两家蒸馒头的店铺。老板掀开蒸屉,浓浓的热气瞬间弥漫半个街道,包括那令人口水直流的白馍清香。

  而道路的两旁,还有一些五金店铺;粮油店铺;家具店铺;小吃店铺等等。

  这些品类多样的门面店铺,撑起了整条商品街。而这些繁多店铺,都是我儿时印象中较为熟悉的场景。

  此时,我已无心再观赏周围的街景,跟着自觉加快脚步。在走过几条十字路口后,向左拐,进入城南关。

  没变!

  主街道没变!

  继续向南深入,我已是心跳加速。

  四百米!

  两百米!

  一百米!

  电线杆子向右拐!

  五十米!

  二十米!

  此刻,我已经跑了起来!

  十米!

  五米!

  我回家啦!

  我到家啦!

  由红砖砌成的围墙,修建笔直,地基稳固。一扇雪花板大门,反射出自己的晃动身影。大门上一对金漆狮头拉手环,体现了人们对于院门的敬畏之意。

  双扇门中间有门把手,已被磨的反着光亮。而一把铸造黑漆锁,把两扇门紧紧锁在了一起。

  哎?不对啊!

  这时候父母已经下班了啊?

  怎么奶奶也没在家?

  不应该啊?

  奇怪!

  我移步到墙角处,从下往上数第五块砖,就在砖缝内,藏着钥匙。

  “哈哈!没变!没变!”

  我暗自窃喜。

  打开大门,一场内心最深处,最深处的记忆又回来啦!

  是这儿!

  就是这儿!

  我的家!

  我的家!!!

  不大的院落,能有个九米见方。四间紧凑的矮房子,坐北朝南。而紧挨东墙处,有一个简易木棚厨房,厨房内架坐一口泥砖大土锅灶,一旁还有一个老旧木风箱。

  再看围墙上,正悬挂着几条大蒜辫子;一小串干红辣椒;以及一大把干豆角。

  围墙下方,一层层的大白菜码放整齐,白菜上方还有两捆大葱。

  一旁,还有摆放整齐的蜂窝煤,两把铁锹,三把大竹扫帚,一把利斧,同时还有镰刀;锄头;铁耙等等,一些农耕工具。角落处,还有成捆成捆的干柴。

  四间矮房,蓝砖青瓦。原色木门,透明玻璃窗。窗贴红色窗花,那是奶奶手工裁剪的。

  一架通身锈迹的铁梯,斜搭在屋檐上。屋檐之下,筑有燕巢。燕子们都去南方过冬了,开春便能飞回来。

  铁梯边,有一口压水井,是那种原始的压水井。水井不深,但水质清澈透亮。夏天时,我没少压水浇菜。

  此时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。

  我缓步上前,轻推房门,屋内很是暗淡。

  下意识,我摸索到灯绳,并轻轻一拽。

  此刻,屋内瞬间被灯光照亮。

  眼前的布局是熟悉的!是能提取到最初记忆的!

  正对面的墙上,是一张机制版天安门墙面画,画面精美很有年代感。

  而画像左右是一组沙发,外加中间一个茶几。

  沙发和茶几中规中矩,如同会议沙发,找不出半点家用时尚感。

  左边墙上是一个大镜子,镜子上面贴着囍字。由于时间的原因,颜色不再深红,已经暗淡。

  镜子下面一个脸盆支架,最为古老的脸盆支架。支架上方挂着一块毛巾,中间放置一块香皂,下面放着一个搪瓷洗脸盆。当然,洗脸盆也是印有囍字。

  而光滑的洋灰地面上,在角落处放置两个暖水瓶。暖水瓶通身红色,铝制外壳,同样也印刷有囍字。

  在这个年代,新人们结婚时,亲戚朋友都会送上这些日常所需品。

  左右环顾后,这,便是客厅的简单布局。

  客厅两边各有木门,左边是我住的房间,右边的东屋是父母住的房间,而最西面的独立一间,是奶奶住的房间。

  我激动迈步,推开左侧房门。


  (https://www.baishulou8.net/xs/3596423/11110881.html)


1秒记住百书楼:www.baishulou8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ishulou8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