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书楼 > 度韶华全文小说 > 354.第354章 问题(一)

354.第354章 问题(一)


第354章  问题(一)

    隔日一早,天还没亮,汤有银便起身去了县衙。

    郡主已经在练武场里了。

    这一处练武场,是衙役们平日集中操练的地方,不算大,约有二十米见方。远远地就见一团银光骤亮,吞吐闪动,势如惊鸿。

    “郡主真是好身手。”汤有银自动自发地去寻马耀宗。

    马耀宗笑着附和:“是啊!外人只知南阳王府的亲卫个个是高手,却不知郡主一人能敌十个亲卫。”

    所以,这才是郡主出行巡查的最大底气。自己一身能耐本事,还有什么可惧的?

    汤有银目不转睛地看了片刻,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:“我年少时不喜读书,也不爱习武,现在文不成武也不成,实在可惜。”

    “汤大哥也太过谦虚了。”马耀宗低声笑道:“你出身商贾世家,自小就会跑路行商,打得一手好算盘,精于账目。这能耐本事,整个南阳郡也寻不出几个来。比什么文武双全强多了!”

    这倒也是。

    看郡主不拘一格的用人就知道了,郡主不看重科举,也不在意出身,用的都是有实在本事的人。

    汤有银还待自谦几句,马耀宗将头凑近,低声打趣:“衣锦还乡,感觉如何?”

    汤有银认真想了想:“还不够。等过个十年八年,我坐了冯长史的位置,才算真正衣锦归乡。”

    马耀宗闷声笑个不停。汤有银平日沉稳少言,私下里其实风趣得很。

    挥舞着长枪的姜韶华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竟也扬了扬嘴角。

    汤有银还不知自己的玩笑话被郡主听进耳中了,兀自低声笑道:“我就是随口说笑,你在外可别乱说。要是让人知道我有这等野心,定会被大家伙嘲笑。”

    马耀宗表示理解,点点头:“放心吧,我不会乱说。”又压低声音道:“不瞒你说,我的目标是陈长史。”

    都有远大志向的两人,对视一笑。

    半个时辰后,姜韶华气定神闲地收了长枪,额上微微冒汗。

    陈瑾瑜早有准备,上前奉上一方丝帕。这等亲近差事,马耀宗抢不来,也从不争抢,老老实实地等候差遣。现在等候差遣的又多了一个汤有银。

    姜韶华目光一扫,叫了两人上前来:“本郡主今日要去巡查西鄂县里的新村子,马舍人,你去安排车马。汤司吏,你去找邹县令,索要户册和账册。”

    两人应声而去。

    且说汤有银这边,去见邹县令后,一切都顺利。邹县令早有准备,亲自将户册和账册都搬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都在这里了。”邹县令笑道:“一共有三百二十六户,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二人。哦,对了,前几日还有一个男婴出世,都登记在户册里。”

    “账册也是单独立好的,王府拨的钱粮一笔笔发放,都记得清楚。请汤司吏将这两本册子都呈给郡主过目。”

    汤有银自然不会当着邹县令的面翻看,拱手应下。

    邹县令忽地扯住汤有银的衣袖,不动声色地塞了一个荷包过去:“郡主若有问询账册户册之处,还请汤司吏替本官周旋一二。”

    汤有银如何敢要,忙将荷包奉还:“邹大人这是折煞小的了。小的承蒙大人照顾数年,如今侥幸在郡主身边当差。郡主但有差遣,小的必然尽心尽力。这荷包,小的万万不能要。还请大人收回。”

    邹县令见汤有银这般坚持,只得收起荷包,口中说了一通好话,心里却隐约有些不安。

    安顿饥民一事,是郦县先打的头。有蔡县令在前做了样子,其余诸县有学有样。

    不过,有些事吧,实在学不来。譬如蔡县令,亲自去接收饥民,一户一户安顿心中都有数。发放口粮也格外仔细。开荒耕田的时候,蔡县令每日都去荒地里巡视指点……

    邹县令自问也算是个好官了。不过,蔡县令简直就是一头孜孜不倦的老黄牛,根本不能比。

    也不知郡主巡查饥民,会不会巡出什么问题来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所谓微服巡查,在南阳郡里基本行不通。

    姜韶华年少貌美,气度慑人,身边皆是身高力壮的亲卫,还有陈瑾瑜马耀宗等人随行。这等阵仗,不管到何处,都极为惹人注目。

    姜韶华也没刻意换衣装扮,和日常一般穿戴,不疾不徐地策马进了新村落。

    眼下正是农忙时节,家家户户都在地里忙活,留在村子里的,要么是幼童,要么是无力下田的老人。

    姜韶华一行人一露面,几个幼童都被吓跑了,两个在门口坐着闲话的老头立刻跪下磕头。

    马耀宗上前拦住,将两个老人叫到郡主面前。

    姜韶华温声笑道:“两位老人家别慌张,我就是南阳郡主。”

    老人心里早有猜测,此时听到郡主名讳,愈发激动,其中一个老泪纵横:“我们遭了蝗灾,没了活路,万幸有郡主收留我们。郡主就是我们的再造恩人啊!”

    另一个老人也红了眼,坚持要给郡主磕头。

    蔡县令开了好头,邹县令有学有样,在接纳安顿饥民的时候,反复强调是郡主的恩典。所以,在饥民们心中,郡主就是他们的天。

    只从这一点来说,邹县令便算合格了。

    姜韶华微笑道:“你们既来了南阳郡,就是本郡主的百姓。只管安心住下。”

    然后,便问起了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。

    两个老人颇为激动,见郡主问询,争抢着回话。

    姜韶华听着听着,便听出一些不太对劲的细节:“你们刚安顿几个月,现在要开垦荒田,补种新粮,今年暂时还没收成。县衙发给你们的口粮,为何只有一半?”

    汤有银迅速翻看账册,账册上纪录的数字,果然和老人口中的数字相差了一半。

    这些粮食去哪儿了?

    两个老人以为自己闯祸了,慌忙又跪下了:“郡主息怒!我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。一开始粮食足够一家子吃的,这两个月来,口粮就剩一半了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,我们每日去寻些野菜,掺和着熬粥,也能填饱肚子了。”


  (https://www.baishulou8.net/xs/3496052/11110778.html)


1秒记住百书楼:www.baishulou8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ishulou8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