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书楼 > 城市里的村民 > 第94章 寂寞的村庄

第94章 寂寞的村庄


秋收的时候,金花和小刚都没有回村。

  金花男人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,刘老汉两口子就过来帮忙。

  农村的活,有些是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的,有些活,一个人根本就没法做。

  邻里互相帮助,因此的关系处的很好。

  秋收完了以后,有一天晚上,金花男人去了刘老汉家,进了家门,没听见动静,就喊老刘。

  刘老汉没有答应,刘老婆子回答了:“进来吧,老刘出去了,一会儿就回来。”

  金花男人进去了,屋子里很热,刘老婆子已经在炕上躺着,身上盖着被子。

  金花男人看见刘老婆子,已经躺着了,想退出。

  刘老婆子说,快进来吧,把门关上。金花男人只好进了屋里,把门随手关上了。

  刘老婆子也没有起来,对金花男人说:“上炕坐吧,炕上热乎。”

  金花男人靠在炕边,刘老婆子说,要不我起来吧。

  金花男人说:“你躺着吧,我也没什么事,就是闲聊,就回去了。”

  事实也确实是这样,秋收都已经完了,基本没什么活计了。

  一个人在家,吃了饭,睡觉吧,还有点早,也睡不着,孤零零的坐在家里,很难受。

  勉强的看完新闻联播,看了一眼天气预报,就把电视关了。

  秋收已经结束了,天气好坏,更无所谓了。

  夏天的时候,是天天看天气预报,好多时候,看着天气预报有雨,可真正落下来的雨滴,地皮都湿不了。

  这还算准确的,更多的时候是,是一点雨也没有。

  每年从种完地,就开始期盼着下雨,期盼着天气预报预报有雨。

  不管这个预报的结果是什么,当看到预报有雨的时候,心里多少还是得到一点安慰,就如同小孩吃拳头。

  关了电视机,屋子里顿时静悄悄的,静的感觉自己呼吸都能听得到。

  就打算去隔壁刘老汉家,去和刘老汉拉家常,有两天了没有过去了,刘老汉两口子也没有过来,也不知道在忙什么。

  走出院子,村子里,静悄悄的,连一声狗叫都没有。

  看见老牛已经卧在那里,不厌其烦的在倒嚼,咕噜咕噜的。

  看见金花男人,也没有什么反应,依旧我行我素,继续着自己的工作,消化着一天辛苦的摄取。

  看见刘老汉家的灯亮着,就走出去,向着刘老汉家走去。

  刘老婆子看着关好的门:“着急什么,回去也是一个人,老刘这就回来了。”

  金花男人知道刘老婆子的毛病,没事了就在家里睡觉。

  家务活都是刘老汉做,除非农忙那一阵子,刘老婆子才帮着忙一阵子。

  每天多数时间,都是躺在炕上,养的细皮嫩肉的。

  金花男人也就没有着急的走。一边和刘老婆子说话,不时的看一眼刘老婆子。

  刘老婆子从金花男人进屋就发现了,心里偷偷的笑:“男人都那个德性。”

  刘老婆子年轻的时候,经历了太多了,对男人再清楚不过了。

  金花男人,半年没见过女人,看见这样的画面,没有一点反应,那是不正常的。

  刘老婆子,看着金花男人口干舌燥的样子,咯咯的笑了起来。

  刘老婆子的笑声,引的金花男人眼睛直勾勾的盯着,一张满面笑容的粉脸,口水都快流出来了。

  听见了外面的脚步声,和开门声,再看刘老婆子时,刘老婆子笑眯眯的眨巴眼。

  刘老汉进屋,看见金花男人在坐着,打个招呼,说去给小卖部结账去了,秋收卖了粮食了,把以前欠的都给人家清了。

  金花男人知道,以前他也经常这么干,这些年农闲出去打工,基本不用再赊欠了。

  今年秋收一完,金花男人,也和大家一样,留下一年的口粮,多余的,都抓紧时间卖了。

  每年一到秋收快结束,那些粮食贩子,就走村串巷。

  金花男人,是和刘老汉一起把多余的粮食,卖给了来村里收的贩子。

  金花家的人口多,地亩也多,比刘老汉家多出一倍。

  刘老汉和刘老婆子,询问起了金花和小刚,在县城怎么样。

  刘老汉和刘老婆子很是羡慕,不仅生活方便,只要有钱,想买什么都很方便。

  而且县城赚钱也很容易,要比在村里赚钱容易的多。

  虽然刘老汉就两个人,也没有什么负担,就是这样,年年都是入不敷出。

  每年都是靠地里的这点粮食,广种薄收,村里流传着一句话,种在地,收在天。

  北方干旱少雨,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,收成还可以,如果遇到干旱的年份,种地,温饱都很难保证。

  今年秋收以后,看着收到的那点粮食,两个人的心凉了半截,年年盼着来年收成好,盼来盼去,年年都一样。

  秋收的时候,在外面打工回来人,回来不少,听说,出去半年,就抵得上在家种地一年。

  看着回来的人穿的衣服,还有大把的花钱,真的是和在村里大不一样。

  也有关系不错的,劝刘老汉,出去吧,别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等死了,一直守在这地方,不是老死的,是早晚把你饿死。

  话虽然说的严重,饿死倒是不至于,不过,每天就在生计上苦苦挣扎,还没有一点盼头。

  刘老婆子也催促刘老汉,走吧,在这里的地里,挖不出金元宝来,刘老汉想走,可进城市里,能干什么?

  刘老婆子恨铁不成钢,去城市,就是要饭,也比在这里活的心宽,秋收完了,乡政府的那些人,又该来了。

  收费的名目,是年年增加,收的钱,是一年比一年多。

  今年的收成,还算可以,留下一年的口粮,剩余的粮食卖了。

  把一夏天的饥荒打了,还有农业税、乡里的什么这个、那个的征收,已经差不多了。

  过了年,明年的春天,就又得去赊欠了。

  刘老汉很羡慕金花家,小刚出去打工,一年下来,赚不少钱,在饭馆干活,吃饭都不用花钱。

  其实,刘老汉和刘老婆子,已经萌生了去意。

  拉一些家长里短,谁家的收成好,谁家又去打工了,谁家的亲戚当官了或者发财了。

  金花男人看着时间也不早了,就告辞回家了。

  回家的路上,想着,人活着,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。

  每年种点地,春种秋收,养家糊口,一年又一年,年年都一样,生活平淡的比水还淡。

  夏天还有下大雨,发大水的时候,种地的生活,连下雨、发大水那样的情况都没有。

  种地,只有一个,就是解决温饱,真的,再也没有什么乐趣了。

  村庄里很静,也很寂寞。


  (https://www.baishulou8.net/xs/2555771/11111038.html)


1秒记住百书楼:www.baishulou8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ishulou8.net